一提到黄巢,不少人第一反应是 “杀人魔王”—— 攻破长安后 “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连广州十万外商都没能幸免。
可就是这么个手段狠辣的起义领袖,却干了件影响中国千年的 “好事”:把盘踞社会顶层近 600 年的门阀士族彻底掀翻在地。
这伙从魏晋就开始作威作福的特权阶级,堪称古代版 “垄断巨头”,而黄巢用最粗暴的方式,砸烂了他们的铁饭碗。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祸根到底多毒,黄巢又为啥能成 “终结者”。
门阀有多横?600 年垄断,寒门难有出头天
要说门阀这玩意儿,得从东汉末年算起,到唐末正好折腾了近 600 年。
简单说,这就是群 “拼祖宗” 的特权阶级,祖上出过大官,子孙后代就能躺着当官,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死循环。
展开剩余90%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把这规矩焊死了 —— 选官只看门第,不看本事,你就算有诸葛亮的能耐,出身寒门也只能从跑腿的小官做起。
到了唐代,虽说搞了科举制,但门阀的势力压根没减。
就拿 “五姓七望”(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这些顶级豪门)来说,连皇帝都得让他们三分。
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出身河东薛氏,一辈子高官厚禄,却还遗憾自己有 “三恨”:没中进士、没娶五姓女、没修国史。
要知道,他可是宰相啊,连他都觉得娶不到豪门媳妇是人生缺憾,可见门阀的架子有多大。
唐宪宗嫁女儿时更憋屈,直言 “我们李家当了两百年天子,还不如五姓七望联姻风光”。
这些豪门不光在官场垄断,经济上更是贪得无厌。
晚唐时,全国的好地几乎都被他们的庄园占了,政府田庄、皇室田庄加起来都没士族的多。
有数据显示,江南士族的庄园平均占地上千亩,家里的佃农、奴婢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更气人的是,他们还不用交多少税,把负担全转嫁给老百姓。
873 年关东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卖儿卖女都交不起税,可长安的豪门还在天天摆宴席,一顿饭能花掉普通人家几年的生活费。
科举对寒门来说基本是摆设。
唐代进士科录取率才 1% 到 2%,而且主考官一看名字就知道背景,盐商出身的黄巢考了三次都落榜,不是没本事 —— 他 5 岁就能作诗,落第后写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至今流传 —— 就是因为 “盐商子弟” 这四个字被士族看不起。
连想花钱疏通关系都没人搭理,人家根本不屑于跟商人打交道。
安史之乱那么大的动乱,叛军都没撼动门阀根基,河北清河崔氏乱后还出了 8 个宰相,可见这伙人的生命力有多顽强。
黄巢为啥能掀翻豪门?被逼急的 “门外汉” 专打七寸
谁也没想到,最终给门阀致命一击的,竟是个被他们鄙视的盐商子弟。
黄巢跟门阀的仇,早就结下了 —— 三次科举碰壁,每次都看着草包一样的士族子弟轻松上榜,自己却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这种 “努力没用,出身才有用” 的憋屈,让他对士族恨之入骨。
后来他收拢饥民起义,队伍里全是被门阀压榨得活不下去的人,这帮人的怨气,正好成了推翻豪门的火药桶。
更关键的是,黄巢的打法正好戳中了门阀的死穴。
原来,唐代门阀为了享受,早就把家从乡下搬到了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脱离了原来的乡村庄园和私人武装。
安史之乱时他们能活下来,靠的是乡下的坞堡和部曲保护,可搬到城里后,就成了没壳的乌龟。
加州大学的历史学家研究过 3 万多份唐代墓志,发现 880 年黄巢攻占两京后,两京地区的贵族墓志几乎绝迹了 —— 这意味着这些家族要么被杀光,要么逃散得没了踪影。
黄巢进入长安后,专门跟士族过不去。
他下命令 “三品以上官员一律处死,四品以下留用”,把藏在民间的唐朝高官抓出来砍头,连 “五姓七望” 的直系亲属都没放过。
不光杀人,他还搞 “淘物” 政策,带着士兵冲进贵族宅院,把他们几百年积累的金银财宝全抢了充作军饷。
长安的朱门豪宅被烧得一干二净,诗人韦庄后来回忆,当时 “天街布满公卿尸骨,府库焚毁成灰”,昔日风光的豪门成了人间炼狱。
这还不算完,黄巢最狠的一招是毁了门阀的 “根”。
他下令烧掉所有土地契约和奴婢名册,这下士族的田产没了法律凭证,以前依附他们的佃农成了自由人。
要知道,门阀的财富全靠这些土地和奴婢,没了这些,他们就算逃出去也没法再当老爷。
数据显示,江南士族 74% 的庄园在起义中被毁,关中士族更惨,几乎被一锅端,士族存活率不足 15%,门阀后裔在官场的比例降到了安史之乱前的十分之一以下。
安史之乱只是伤了门阀的皮毛,黄巢这一下可是直接剁了他们的手脚。
祸根没了,千年福利落地:寒门终于能靠读书逆袭
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了,他本人也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身亡,但他砸烂的门阀体系,再也没能复原。
这就像推倒了一堵堵挡路的墙,给后面的普通人腾出了天大的机会,其中最实在的福利,就是科举真的成了寒门逆袭的通道。
唐代时科举就是门阀的 “内部游戏”,可到了宋代,情况彻底变了。
因为没了门阀垄断,朝廷只能靠科举选人才,不仅录取人数翻了好几倍,还搞了殿试,让皇帝亲自出题,杜绝了主考官看背景选人。
数据显示,宋代寒门进士占比最高时超过 50%,像吕蒙正、范仲淹这些名相,都是从小穷得叮当响,靠读书考上进士才出人头地的。
再也不会出现黄巢那样有本事却考不上的情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成了真实现状。
经济上的变化更明显。
门阀的大庄园没了,土地重新分配给了农民,以前的佃农变成了自耕农,不用再给豪门当牛做马。
两税法在这时真正发挥了作用,按田亩和财产收税,不管你是不是士族,都得交税,国家财政更公平了。
自由农民多了,生产积极性也高了,宋代的粮食产量比唐代翻了一番,还出现了交子、夜市这些新事物,商品经济一下就活了。
这背后,其实是黄巢把被门阀霸占的资源重新还给了普通人。
更重要的是,社会观念变了。以前大家觉得 “出身决定一切”,可门阀倒台后,“耕读传家” 成了新潮流。
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小商人的儿子,只要好好读书,就能当官。
这种 “凭本事吃饭” 的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黄巢当年喊出的 “均平” 口号,虽然他自己没实现,但却打破了 “龙生龙、凤生凤” 的固化思维,让后来的统治者明白,得给普通人留条上升的路,不然社会迟早要乱。
有人说黄巢太残忍,可要是没有他这顿 “猛药”,门阀说不定还得再垄断几百年。
就像医生做手术,看着血流不止,却是为了去掉毒瘤保命。
门阀这颗毒瘤长了 600 年,靠温和的改革根本切不掉,只能用黄巢这种极端的方式。
黄巢这辈子,从想考科举的盐商子弟,到被逼起义的 “冲天大将军”,再到毁了门阀的 “终结者”,充满了悲剧和争议。
他杀人放火确实该骂,但他无意中做的这件事,却让千万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机会,让中国从 “拼祖宗” 的血统社会,慢慢变成了 “拼本事” 的功绩社会。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很多时候不是 “好人” 做了好事,而是 “狠人” 在乱世中误打误撞,解决了那些温文尔雅的统治者解决不了的难题。
黄巢的残忍值得批判,但他打破阶层固化的历史作用,也不该被一笔勾销。
毕竟,谁不希望凭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呢?这大概就是黄巢留给我们最珍贵的 “福利” 吧。
发布于:贵州省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