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中国楼市便遭遇政策“救市潮”。从放松限购限贷,下调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到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再到一线城市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利好纷至沓来。然而,这些努力并未显著提振市场,楼市“量价齐跌”的颓势依然未改。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3%,约12.12亿平方米;销售额同比下降26.6%,约11.86万亿元。与此同时,11月10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降0.62%,较上月跌幅扩大0.29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下滑,达到15231元/平方米。
政策乏力,根源何在?
其一,供需失衡已成现实。据估算,全国空置房数量达1.2亿套,足以容纳3-4亿人居住。 经历20余年房地产繁荣后,96%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套住房,其中41.5%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房地产去投资化,回归居住属性的大趋势下,真正的刚性需求正日益萎缩。
展开剩余61%其二,高房价与民众收入严重脱节。尽管政策利好频出,但三年疫情的冲击导致许多家庭收入减少甚至失业,购房能力大幅下降,难以承受居高不下的房价。疫情后的理性回归也让民众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趋于谨慎,购房决策更加务实。
其三,购房信心严重受挫。恒大、碧桂园等头部房企的债务违约和烂尾楼事件,严重打击了购房者信心,观望情绪浓厚。 此外,央行“三道红线”政策及房企持续低迷的销售业绩,导致近年来房企普遍资金链紧张,部分项目偷工减料,新建商品房质量堪忧,进一步降低了购房热情。
为应对楼市困境,国务院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下发了《关于规范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计划未来五年在35个超300万人口城市试点建设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这被经济观察报解读为“新一轮房改”的序幕。
然而,“新一轮房改”也引发了担忧:会不会重蹈1998年房改的覆辙,导致房价大幅上涨?对此,经济学家马光远一语中的:“房地产作为中国最好投资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房子逐步回归到居住属性。”
事实上,此次房改与1998年房改的核心区别在于:1998年房改将房地产从计划经济推向市场化,却忽视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而此次房改旨在弥补这一缺陷,在实现市场化同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
未来房地产市场或将形成“双轨制”:40%的商品房市场完全市场化,政府不再干预价格;剩余60%的保障房市场,价格低于周边商品房,但实行限售,保障房业主不得进行市场交易。
"
发布于:北京市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